金秋正是吃柿子的时节,
尤其是霜降前后,
为了应节气很多人都会大量购买柿子。
柿子味道甘甜、果肉软烂,
但吃多了也会产生“胃石”,
给身体带来损伤。
柿子为什么会造成“胃石”?
柿子中含有一种会让舌头感到很涩的东西,这种物质叫单宁,也叫鞣酸。越是熟透的柿子,鞣酸的含量就越高,吃起来就没有那么涩。
食用后,在胃酸的作用下,鞣酸会与蛋白质结合,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;其中含有的果胶遇到胃酸也会产生凝结;
这种情况下再与未消化完的果皮、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,就容易生成大块的胃石。结块越多,肠胃蠕动就越慢,继而出现消化道梗阻的情况。
那么柿子吃才能更健康呢?
不空腹食用
如果柿子含有的鞣酸量比较高(成熟度不高),空腹食用就会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不溶性沉淀,这些沉淀无法到达小肠被消化,一直攒积在胃中无法排出。
如果是熟透的柿子,或经过脱涩处理,形成胃石的概率会更小,但尽量不要空腹食用。
扒皮食用
柿子中的鞣酸大部分存在于表皮中,即使脱涩也不会完全去除鞣酸。食用柿子皮会增加产生胃石的风险。
糖尿病人少吃
柿子的含糖量在12%左右,属于中糖水果。血糖生成指数GI为61,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分解血糖是一种负担。尽量少吃,或者在两餐之间食用。
不与螃蟹同食
柿子与螃蟹都属于容易伤脾胃的食物,其次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与柿子中的鞣酸相遇会产生凝结现象,更不容易消化,胃功能不好的人群,两者尽量不要同事。
不一次性大量食用
柿子虽然味道甜美、营养丰富,食用也要注意适量,老年人、小孩以及肠胃不好的人,一天不要超过2个,避免给肠胃带来更大的负担。
柿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、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,既能补充身体营养所需,又能促进胃肠蠕动,有益肠道健康,但食用也要适度、适量。
最后祝大家“柿柿顺心”、“柿柿如意”。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